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學理論上
Sociological Theory (1) 
開課學期
109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黃克先 
課號
Soc3002 
課程識別碼
305 40301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社103 
備註
實習課請選社理實習上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 且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70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1Soc3002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***完整課程大綱將在上課第一週的課堂上發放,請務必出席,確認修課意願,並保障修課權益。****

***本門課由於有討論課,需考量助教工作量,因此有修課人數72人的限制。限社會系大三、大四學生,及已修完社會學甲、社會學研究法的雙修、輔系之大四學生。若有多出的缺額,將在第一堂課確認加簽人選。***
理論,是我們參照現有的各種解釋後,對現象界的觀察做出的抽象或概化式的總結。它是我們解釋世界的重要工具,有它的前引,我們相信世界不是混沌不明,而現象之間的關係存在著許多可能等待我們發掘。在這工具的前引之下,我們應繼續往下走,在當前的情境下繼續使用它、並在使用過程中予以改良它、乃至於在它不太好用時棄置它以找尋新工具。因此,讀理論不是「解讀神聖經典」,也不是「找尋可隨意使用的語彙」。讓我解釋上述兩種本課程反對的讀理論態度:我們不應把工具當成是目的本身,停下運用它、改良它的腳步,轉而把它當成偶像來膜拜、當成不破真理來背念、做為向它人炫耀的咒語來朗誦。反過來說,也請不用把前人嚴肅思索、累積多年提出的理論,當成是時下社群媒體或新聞報導上的文字;閱讀理論不該一閃即過、囫圇吞棗,或人云亦云,任意使用理論概念,而應慎讀精讀,在運用這工具前先真正明白它為何出現、為何被使用、曾被如何使用、使用它的優劣。綜上所述,我們希望透過本門課,我們在理解社會學理論的內容的同時,也能培養面對理論時的健康態度,建立與它的有機關係,以利未來我們繼續學習或進入社會的思考與行動。
如果社會學是一個擁有共通或相似語言、思考模式及願景的想像共同體,遙望故人斟酌其所思所想、打造集體記憶、從過去看見未來,似是不可少的,至少是值得努力的。一向自詡有反思能力的社會學修習者,免不了得在這樣的儀式過程裡重新省思什麼是「我們」、「傳統」、與大環境或其他社群的關係及界線(什麼是社會學、什麼算古典、什麼才叫理論),以及你我推崇的價值與價值的實現。這門課除了希望實現上述這類社群層次的目標外,也希望幫助每位同學增進個人閱讀經典、理論思考及提煉問題意識的能力,以在未來完成更棒的獨立研究成果。 不論從什麼方式重新省思,Karl Marx, Emile Durkheim, Max Weber, Georg Simmel, George Herbert Mead, and W.E.B.Du Bois 這些理論家對我們學習成長的價值難被忽視/略,因此我們仍將從他們開始,但我希望以更關係性的角度來閱讀他們的著作,包括他們與時代、他們與彼此、他們與其他學科思潮,以及他們與後來社會學發展的關係。
這些古典社會學理論家,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看見「社會」,發掘人與人的結合如何可能,且它又怎麼影響個體的生活及歷史的進程,也因此他們的洞見促成了社會學(「群學」)的誕生及茁壯。我們將在閱讀每個人的著作時思考,他看見了什麼樣的「社會」?如何看見?並反思在什麼樣的社會中,他看見了那個社會,並希望面對社會。這些理論家雖然關懷廣泛、反省深刻、影響深遠,他們身為歐美白種男性的同質性,仍不免限制他們對某些議題上的關注或導致特定論點背後的偏見。在閱讀這些古典社會學理論家著作的過程中,本課程十分重視思考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、這麼說;藉由把他們的著作置放在他們生存的時空脈絡及自傳性生命歷程裡,讓我們對他們的論點有更深入的認識及反思。因此,每一位作者的第一堂課,授課老師會先介紹該作者生存的社會環境,在後續對文本(text)的理解也希望連結文本生產的脈絡(con-text)來討論。希望在課程進行過程中,也同時反省古典社會學理論與實務、學術寫作與面向社會的寫作、理論家自傳性經驗與理論構思之間的界線及關聯;據此,增加本課程的多樣性、延續性及比較視角。
 

課程目標
待補 
課程要求
1. 每週按進度讀畢指定的文本範圍。若讀一遍不懂,請多讀幾遍。但在此之前,請確認自己知道如何「讀一本書」。
2. 積極參與討論課
3. 請不要將讀理論當成讀書比賽或是蒐集勳章的遊戲。
4. 請不要不求甚解地四處賣弄理論術語。滿口別人難以理解的語言,並不代表自己更有深度,更不表示更能理解、解釋世界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請見以下逐週課程之說明。前幾週的讀物可在ceiba上尋得。我們將集結各週讀物,送至台大辛亥路校門口斜對面的帝宇影印店印製reader,應大約可在第二週上課後起前往購買。



歷史及傳記背景參考:
艾德蒙.威爾森,2000,《到芬蘭車站: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及發展》,台北:麥田。
威廉.夏伊勒,2014,《一九四零法國陷落》卷一──第三共和國的美好時代。新北:左
岸。
艾瑞克.霍布斯邦,1997,王章輝譯,《革命的年代:1789-1848》,台北:麥田。
艾瑞克.霍布斯邦,1997,張曉華等譯,《資本的年代:1848-1875》,台北:麥田。
艾瑞克.霍布斯邦,1997,王章輝譯,《帝國的年代:1875-1914》,台北:麥田。
瑪麗安妮.韋伯,2002,閰克立等譯,《馬克思韋伯傳》,江蘇:人民。
Huebner, Daniel R. 2014. Becoming Mead: The Social Process of
Academic Knowledge, 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
Shalin, Dmitri. 1988. G. H. Mead, Socialism, and the Progressive
Agenda,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3: 913-951.
Calhoun, Craig (ed.). 2007. Sociology in America: A History.
Chicago, IL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
Morris, A .2015. The Scholar Denied: W. E. B. Du Bois and the Birth
of Modern Sociology.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